米乐·M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本报今起开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专栏,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就,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故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安徽省明光市义务植树点,挖坑、扶树、填土、浇水米乐·M6,干部群众道道工序毫不含糊。“栽榔榆要浇足定根水,打好围堰。”林业技术员在人群中穿梭,进行技术指导米乐·M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米乐·M6,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习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连续减少。一道道“绿色长城”保护家园,一个个绿色传奇世界瞩目,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数据显示,在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居全球首位。
江西省鹰潭市信江新区滨江路上,10多名园林工人正在行道两旁补种樟树。“这些年我们‘见缝插绿’,城市的绿色不断增多。”鹰潭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绿化管理科科长江文模说,“今年要进一步提升绿化品质,让市民更好地享受‘绿中行、画中游’。”
锲而不舍开展植树造林,让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等活动陆续开展,给大地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绿色。
一手抓造林,一手促保护米乐·M6。“十三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所有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全国建立起近700万人参与的管护队伍,运用物联网、远程监控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大力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
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6%,增长到目前的23.04%。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林面积达1.4亿公顷,人工林面积达0.8亿公顷。“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森林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表示。
林海苍翠连绵,松树咬定青山,绿草如茵铺展……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被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今天的林场人并未止步,他们认识到,机械林场的林子多是人工纯林,与天然林相比质量还有差距。“我们按照近自然造林的理念,科学配置树种,云杉、樟子松、蒙古栎等落户塞罕坝,逐渐形成针阔混交林。”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现在林子里灌木、花草多了,野生动物也成为常客,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国土绿化实践中,我们越发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适地适树,科学绿化。
“过去注重扩大面积、增加绿量,现在把精准提升造林质量放到了更高的位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说。近年来,我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每年营造林面积在1亿亩以上,同时实施林草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每年森林抚育面积达1.2亿亩以上,扩面增绿与提质增效相互结合。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香山湖管理区水塝村,一块蓝绿相间的林长制公示牌引人注目:林长姓名、职责、监督电话、森林资源概况等一目了然。
“我每天总会绕着林子转转,看看古树、查查火患。村里的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人管。”村级林长、水塝村党支部书记彭以祥说。从2018年开始,新县推行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更好地守护了绿水青山。
为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在林长制改革试点基础上,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推动形成林长牵头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资源保护新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
水塝村里,树王博物馆和特色森林小镇驿站先后建成,许多游客到村里赏古树、看风景,畅享“天然氧吧”。
村民韩艳霞心思活络,将自家小院改造一番,开起了农家乐,“现在一年能挣将近10万元呢。”村里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小店比比皆是,乡亲们增收致富有了更多新门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我国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质量越来越好,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去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55万亿元,带动3400万人就业。
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际溪村“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林木苍翠,环境清幽。
林深水美的泰宁锚定“旅游兴县”,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接近80%,旅游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4。在崇际村上清溪撑竹排的排工黄盛腾说:“环境得到保护了,也让大家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我们夫妻俩一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很幸福!”
动人的绿色,将在广袤国土上持续增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刘东生表示:“要把科学绿化、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国土绿化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我们正在推进出台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将把国土绿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增量规模、优化存量结构,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管理水平,争取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本报记者 寇江泽 常钦)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米乐·M6,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