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自1951 年造园组创立至今,中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经历了近 70 年风雨,在无数风景园林前辈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中,学科发展逐渐成熟,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角色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数字科技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实践不断深入的新时代、新语境下,新生代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承担着新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凝聚和加强新一代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米乐·M6、科研、实践等领域的综合学术能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发起“风景园林青年教育工作者论坛”,从全国风景园林高校中召集具有一定引领潜力的45岁以下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代表,共同讨论中国未来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学术领导力,从而作出对于地区、国家乃至国际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发展、全人类社会福祉的有益贡献。本论坛是中国“风景园林年”的活动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系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学刊副主编、《广东园林》学刊副主编等。研究方向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其理论、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的教学项目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省部科研项目2项,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三类”奖励1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译著1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建筑及设计研究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景观环境心理和健康设计,主要从事环境心理导向的空间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可穿戴生物传感器支持下的环境人因评价诊断,以及旨在健康促进、体验增强、认知增强的空间交互循证设计。主持国家级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2项。在BMC Nueroscience、PeerJ、中国园林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二十余篇,出版著作1部。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兼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外导师。从事园林植物(特别是水生观赏花卉)的资源调查、引种和育种、园林植物造景和应用研究。参加了“荷花新品种选育及其园林应用技术研究”,选育出新品种’晏子红’获国际登录。参加了睡莲属品种的DUS测试指南研编、面向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绿地雨水消减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住房城乡建设部课题)研究。多年从事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行业管理服务等工作,参与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研究、风景园林学科史研究、风景园林名词术语研究、风景园林职业制度研究等工作,参编风景园林学会十二五、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参编出版著作三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工。研究领域包括风景园林设计、绿地景观、城市规划等。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被纳入2018年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被聘为广东省(第一批)城乡规划行业专家、广东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及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本。获取发明专利、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数10项,获国际、国家、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1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青年学术委员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委员、重庆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特约编辑。研究方向为历史风景生成机制及山地城市设计,获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银奖1项,主持国家自科项目1项,教育部及重庆市省部级项目3项,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景观生态学和瑞典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双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基于景观与认知偏好视角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复愈性景观设计。先后访问欧洲、非洲米乐·M6、北美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曾负责瑞典赫尔辛堡市绿色景观结构与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参与了瑞典国家环境、农业和空间规划研究 Formas 基金项目。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担任国内外风景园林权威期刊的审稿人。指导学生参加国内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省部级和其他项目7项,在国内外风景园林和景观生态学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1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景观园林分会副会长米乐·M6。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滨海地区资源保护利用、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主持起草并参与《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园林行业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指导意见》等全国性的规划研究和政策文件。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规划设计等项目,荣获住建部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奖、各省市优秀规划设计奖等数十余项。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景观建筑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法国社会高等科学研究院(EHESS)博士,兼任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大学)主任、法国AMP “建筑,风土,景观” 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城市规划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生态学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历史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副主编、《景观设计》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景园林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共发表30余篇重要学术论文,参编著作1部,翻译专著2部。参与过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古北口长城风景区详细规划及2019北京世博园文化主题研究等项目。主持项目获得过天津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学系副主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风景园林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学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委员会委员、文化景观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主持中国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学科史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 2 部。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和博士后,同济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风景园林专业教指委委员。研究方向包括为民族乡土景观、风景旅游规划。主持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基金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广西自科、广西社科等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获得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风景园林》副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山水城市、景观绩效等,获得IFLA AAPME,IFLA APR 设计奖5项,教育部工程勘察设计奖1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规划设计奖2项,出版著作1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博士和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兼任建筑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 APR)中国官方代表。曾任职于美国欧林设计事务所(OLIN)米乐·M6、SWA设计集团旧金山公司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棕地与废弃地改造再生、校园景观设计研究、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等,获2017年(国际)风景园林教育者联合会(CELA)主席奖、2019年北京高校第1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市教育工会2018年度优秀指导教师团队一等奖米乐·M6、2015年北京高校第9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2014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