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理解园林文化作者:**苓要:本文认为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缺乏园林艺术会趋于空洞化,并指出探索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应该借鉴传统的智慧和精神。关键词:园林文化、景观、生活。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国”的方针,并曾在2001月召开过“文化建国”的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当前尤其符合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央精神,已经深入了人心。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象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米乐·M6,因为“”就是从这些领域开始的。而如今把衣食住行,烟酒茶饭乃至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都归于文化,反倒令人有些迷茫。有好事者于是把文化又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但何为“雅”何为“俗”却不容易界定。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最近常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末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是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亦或是文学作品中描写得如真似幻的大观园,究其根本莫不如此。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真正优秀的中国园林如颐和园、寄畅园、网师园等,都会让它们的观赏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博大思想的浸润。过去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弄得园林倒底是什么都不知所云,但后来又出现了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掌故的畸型文化现象。殊不知中国园林里固然附有大量的匾联题刻,也有故典传说,但是其文化的真谛却在于造景。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之后或可在要紧处以联匾题刻等手段不失时机地点破机锋,引起人们对景观更强烈的共鸣。《红楼梦》里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写对联,以及后来结海棠诗社,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句等情节,都把园中因景生情,因情生文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同时也把园林景观向更高层次的“人化”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个本和末的问题,天下的园林都首先通过由人创造的景观来表现其文化。那些依附于景观的文字、故典若有助于景观特定文化的表现则是有价值的;倘若把人引离了景观自身,则有蛇足之嫌。造园与说园都要有,但造园是本,说园是末,万不可倒置。创造景观是自然的人化,那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端,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闪耀。总之,我栖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欧洲人在发现了自然美之后的欣喜之情,作家沉浸在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意和解放的感受之中。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认识比欧洲人早得多,也更为深刻和细腻,同时相对西方的激情表达,中国人主要表现的是“闲情”,所以才能创造出中国式的园林。然而人们经常忽略了中国人在创造园林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生活,创造这种生活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返朴归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回归自然,就是把社会化的人重新自然化。中国人也曾把返朴归真称为山居岩栖,这是一个更生活化的用语。当然山居岩栖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精神上的愿望,与真实的村夫野老的辛苦匮乏本来就不完全一样,而后来所谓“山居岩栖”多半就成了园林生活的代名词。较之山居岩栖更现实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其代表人物是陶渊明,他的“采菊篱下,悠然见南山”已成为中国人理想田园生活的经典写照。在中国古代的文山诗海之中,描写园林生活的数不胜数,我独喜爱元代诗人滕宾的两首其一:水竹之居,吾爱吾庐。石粼粼,乱砌阶除。轩窗随意,小巧规模。却也清幽,也潇洒,也安舒。其二:“短短横墙,矮矮疏窗。一方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嶂,曲水边旁。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香。日用家常,竹几藤床。尽眼前,水色天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烘茶,净洗盏,我之所以给读者介绍这两首小词可能是出于专业人的偏好,因为词中把“吾庐”中的景物陈设写得十分具体。然而我更喜爱它的平实。词中充满诗情画意,却没有一点夸张和矫情,也没有故做微言大义或无病,只是自豪地展示了他的家园,他的平凡清淡的生活,而“此中有真意”也。大家都熟悉《红楼梦》所描写的宝玉和十二钗姐妹们在大观园里富贵悠闲的生活,应该说也是诗意的,但终因贾府主事者骨子里都是“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的“爵尸禄?b”,最后也只如梦幻一场。看来中国园林真正的生活基础不在王榭堂前,而在寻常百姓之家,那才是真实而健康的。在大自然中过平凡而有情趣的生活,超脱人世的纷争甚至人世的精彩,就是中国园林中人的自然化的体现。所以园林文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创造,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近几年有议论,中国式园林出身于农耕文化米乐·M6,在现代社会里已经失去了根基。的确中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形式已不适合今天的要求,某些观念带有封建色彩和消极性。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园林作为艺术,它的存亡并不取决于它初创时期所依托的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是否过时或消失米乐·M6,经过文化革命的中国人更应该明白,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我曾将滕宾的词出示给一位很熟悉发达国家的友人并问词中的情调和现代社会能否相容。得到的回答很使我意外,他说现代社会若再进步一些可能更加相容。仔细一想,这才是真知灼见。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不是有些新知识和新观念曾是在五行和风水的学说中找到支点的吗?现代人(主要是指比较发达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匮乏的困扰,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等等。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开始正视和反思,并在探索今后与自然更合谐、更健康也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味。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在我看来,如欧洲那些令人羡慕的绿围翠绕之中的大小城市和秩序井然,花团锦簇的人 居环境,与其说是景观园林建设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是历史 文明的延续。又如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其家家户户门前小桥流水的美秀形象是和那里人民 的生活浑然一体的。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统而保护环境,而恪守乡规民约, 使城中流水保持了千年清澈并羸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事实上丽江人的生活理念米乐·M6、规则 意识都已包括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很多要素,现代人不必问它是否“现代”,而是要让这 种理念和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涵盖更大的范围。 当然,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更理想化的,它会省略很多 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园林要更典型地反映一定的生活理念。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 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今天来说,它首先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 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中国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令 人不解的是,园林艺术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本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和优点,太注重人工和 形式而生活内容不充分本是西方园林的不足,如今人家的园林越来越生活化了,而我们反倒 不顾真实的生活,却把创作的精力消耗在空洞的形式和豪华奢侈的攀比上,趋附着虚荣和浮 躁的社会潮流而难有大的作为。甚至我们刻意表现的形式有时也与生活的自身逻辑或正确方 向背道而驰。比如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北方地区,水景过多过滥就不很相宜。诚然水是园林 的要素,但要看如何表现才符合生活的理念。这方面古代阿拉伯式的花园堪称凯模,他们把 水表现得那样神圣和洁净,使人绝不能容忍对水的任何污染和浪费。而我们的水景就缺乏这 种思想性。 我认为应该强调发扬中国园林创造景观,特别是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 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米乐·M6,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 结语 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文化建园”应该理解为 创造什么样的园林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 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道:“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 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当有能力而没有需求的时候, 或有需求而没有能力的时候,都不可能发展”。这里所谓“文化能力”其实就是人的创造能 力,“社会需求”则指的是人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按照这个思路,造就一流园林的必要条件应该是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和社会对园林文化 的普遍需求相结合。我的实践感受是,我们目前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还正在建立之中,但 还处在较浅的层次和较少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近百年来曾严重 萎缩,应该承认至今也尚未达到历史上曾经达到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有所长 进有所作为,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经验,提高创造园林文化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对园林文化日益普遍日益深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