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2023年12月美术史新书佳作合集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04 22:01:54    浏览:

[返回]

  BOB半岛2023年的最后一期中文新书书单仍然有丰富多彩、不容错过的内容。在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立个flag继续与新书佳作为伴。本期书单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物、书画、园林、服饰,以及西方艺术、建筑、艺术评论、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从中国古代艺术到西方现当代艺术,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这里与心仪的“佳作”相遇。

  《蒙古世纪》是在欧亚史和中国史中对元代(1271—1368)艺术进行再定位的研究产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种文化模式并置、充满矛盾和复杂互动的时代。

  马啸鸿在本书中广泛检视多种艺术媒介和物质载体,从城市建筑、墓室壁画等考古材料,到瓷器、雕塑、书画等传世作品,乃至印刷纸币等实物材料,都有涉及。他将元代的器物特征总结为三点:展示性、便携性、跨文化性,并强调看待蒙古帝国视觉艺术的整体方法:一是跨文化的视野;二是对生产工艺的关注。通过这些研究,作者考察了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怎样的具体挑战,以及这些社会现实如何反映在元代的视觉文化领域中。在他笔下,这一短暂而迷人的时代所创造出的视觉文化,拥有一种能够跨越不同社会等级的凝聚力。

  全书以时间顺序和主题相结合的方式对元代文化展开探讨。每章均选择了某一特定事件或某种变革,以此出发,对当时的艺术态势和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共有图版159帧,许多为稀见材料。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更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随着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罗马人的圣城理想也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虽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最终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时期的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出现在半岛之上。

  九场重量级对谈,直面山水画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钟爱画山水?千年来山水画经历了哪些变革与发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何区别?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笔墨有何关联?画家的修养和性情如何影响作品?当代人如何面对山水画传统?

  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朝历代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不朽名画,这些作品至今仍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本书收录了许钦松与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潘公凯、易英、朱良志、尹吉男、余辉、吴为山九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的对谈,循序渐进并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以及现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如何重建。

  对谈山水画,既是解读前人,也是阐释自己。进入对话,随经典画作穿越千年.溯源中国人的审美基因。

  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北京画院承办的“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大展宛若开启时空之门的钥匙,给文博爱好者带去无尽的可能和惊喜。大展围绕“园林”主题,汇集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九家国内知名文博机构的重要藏品七十余件,其中逾半数展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展期已过,为使更多的文博爱好者有机会进入隐藏于艺术背后的古代文人的诗意栖居之境,辽宁省博物馆再度携手辽宁美术出版社打造大展同名专辑——《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BOB半岛。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图册即清宫戏画为研究对象,从图像的角度对清代宫廷戏曲进行研究,在较为系统梳理清宫戏画基本史实基础上,集中探讨了两大关系:一是清宫戏画与清宫戏曲史的关系;二是清宫戏画与升平署戏本、档案的关系。从对照研究、“图像证史”、“图文互释”的思路出发,以图像来观照清宫戏曲史和清宫戏曲文献,以期展示清宫戏曲的演进与发展变迁轨迹。

  2015年6月20日至2016年1月3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解谜:八大山人的艺术(1626—1705) ”的展览,展出了该馆收藏的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其中许多内容是首次公开展示。

  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负责人史蒂芬·阿利表示:“弗利尔美术馆拥有最丰富的,最多元的,可以说是中国本土以外最具代表性的八大山人艺术收藏,八大山人作品的神秘特质将观者一次又一次地带进他的世界中,人们试图参透绘画和书法中一些模糊的面貌,相信定有解开谜题的钥匙,以为或许在不经意间就能得到谜底。当然,没有人真正找得到答案——八大山人是如此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然而探索总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次仔细地审视总会带来新的乐趣和发现。”

  八大山人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对象,近百年来成果颇丰,不仅对其书画主体,还旁及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领域,皆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八大山人研究本身已然成为明清传统书画研究的一个缩影。或许是因为其遗民的身份,八大山人似乎刻意营造出了一个充满隐喻、怪诞的形象去面对所处的外部世界。无论是其作品本身还是其生平无不透露着这种气息。这些有着极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且更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的藏品,其丰富性与珍贵性毋庸置疑。

  《海外藏珍: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得到弗利尔美术馆授权,将八大山人的藏品进行梳理,以时间线的逻辑汇集出版其三十余件(组)艺术高峰期的作品。以古典阅读方式呈现,逐件(组)作品配以释文。每件(组)作品的展示遵循先整体、后局部(放大)的原则,在中式翻、繁体释文的相配下,使欣赏与解析一体,不再是单调的图版展示,可从释文中窥见八大山人的书艺内心。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更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本书融原始艺术、神话、考古于一炉,体大思精,见解独到,文字起源研究别开生面。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艺术图片与相关神话,并一一作了解读,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本书后半部分重点讨论了前文字与汉字起源关系问题。明确提出汉字字符的传承性、字符演变的理据性是以汉字为代表的世界上所有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在很大程度就体现在汉字字符的来源、发展与演变过程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字符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存在着高度一致的辩证发展关系。汉字史研究理应包括前文字阶段,充分展现汉字的来龙去脉,深入挖掘中国文明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贯通学术史研究的脉络。

  高句丽、渤海壁画墓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载体。本书是长春师范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院历经五年时间精心打磨的学术译文集,编译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多名学者在该领域的代表作,从服饰、图像、人物、墓葬分类等多个角度对高句丽、渤海壁画墓所蕴含的文化内核进行了阐述。各国学者对高句丽、渤海问题的探究也折射出了人类追溯文明之源的共同理想。

  本书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所著,分6个章节全面讲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的来源、构建、验证、归纳和当代应用。作者将现有的园林遗存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借鉴文学叙述的逻辑方法,通过大量的园林案例,如拙政园寻求“官气”与“散淡”之间的平衡、留园以“留”为先的山水面貌和园主“爱石”之意的巧思、网师园标榜“隐逸清高”之意境、静心斋中“万物皆备于我”的观念等,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吴大澂考释簠斋藏三代古陶文字》为《国家图书馆藏陶文集成》中的一种单行本,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陶文善本古籍,一函五册,吴昌硕题签,罗振玉署题,陈介祺、吴大澂、蒋氏密韵楼、陈景陶、国家图书馆递藏,每页粘贴陶文拓片一张,共收陈介祺藏陶文拓片428枚,以战国齐国陶文为主,亦有晚至魏晋甚至更晚者,另有个别非文字的文饰。大部分拓片都有吴大澂用细篆书写的考释文字,偶有陈介祺题跋。拓片左下有陈介祺“三代古陶”“三代古陶轩”“三代古陶文字”“海滨病史”等印,吴大澂钤“愙斋集古”印。书后有罗振玉观款,陈景陶、褚德彝题跋。

  《国家图书馆藏金文全集》共分八册,书前包括熊远明、曹锦炎BOB半岛、卢芳玉、唐楷之等专家学者的综述及研究论文四篇,正文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用器及存疑器七大类,每类下以字数为序,辅以年代先后,附铭文、拓片编号、尺寸、钤印以及器物年代等信息,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及文献资料价值。《国家图书馆藏金文全集》已列入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的项目库,是目前对国家图书馆所藏商周金文拓本最全面、体量最大、学术性最高的一套图书。

  全集的出版,是海内金文拓本首屈一指的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迄今为止种类最全、涉及馆藏金文藏品范围最广的一次展示,基本涵盖了已知青铜器的所有门类。此次整理的金文拓片,有超过百件之数是过去未见著录的新拓本或者是仅见摹本、未见原拓的孤本拓本,全集首次予以披露。图版部分先排作品全形,部分作品则取局部放大编排,高度还原,详略得当,便于读者欣赏和学习。

  全集编委均为古文字学、金石学方面的权威专家,具有极高学术水准,同时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全集具有可靠性、专业性、前沿性。

  备受关注的上海图书馆重磅年度大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今天(10月30日)上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该展为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的首个碑帖方面的大展,900多平方米的展厅四面悬挂汉碑卷轴,气势恢宏。

  作为国内外首个汉碑善本专题展,展览选取了上图馆藏汉代碑刻,包括碣石、碑版、摩崖、石阙、画像题字等在内的90件珍拓善本,其中达到国家一、二级文物标准者有80%左右,均属首次集中亮相;此次展览也是迄今为止汉碑拓本最高文物规格的展览,囊括了汉碑中精品者,譬如《乙瑛》《礼器》《孔宙》《史晨》《曹全》《张迁》等名碑,也选取地处偏远的摩崖名品《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刘平国摩崖》等。

  本书收录当代碑帖研究专家陈麦青先生读碑、考据、鉴赏文章十三篇,均为作者近年来发表的重量级论文,如《陈叔通旧藏明末清初拓〈石鼓文〉长卷观后》《故宫本明拓〈天发神谶碑〉旧藏者“介侯”考辨》《〈麓山寺碑〉的碑阴》《梅景书屋中滂喜斋旧藏之碑帖善本》等,不仅对前人旧说多有订讹补遗,更有其自身独到的发现和新解;又如《欣于所遇,乐在谈碑论帖》《开卷有得,如行山上》等,自道经眼名品、切磋研究的心得,内容丰富新颖,妙趣横生。陈麦青先生素以考据精严、旁征博引、文笔优美在业界及读者中长期享有盛誉。本书编排图文并茂,收录了作者考订与鉴赏相关的高清图片,以增加阅读的便利和体验感。

  1965-1971年,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弗拉西阿卜23号发掘地点发现康国宫廷遗址。其中壁画保存较好的1号建筑,即著名的大使厅,四面墙上残存多重主题的华丽壁画,其内容今分别被勘定为:南壁——粟特王波斯新年出行图,北壁——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龙舟图,西壁——突厥武士和各国使臣宴饮图,东壁——印度场景图。

  大使厅壁画是粟特学皇冠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壁画出土时受损,尽管壁画后来又有描摹和复原,但因考古发掘时全貌已失,致使学者对壁画诸元素及其内容、功能的讨论不绝。

  《大使厅壁画研究》一书在梳理与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使厅四个壁面的壁画内容逐一检讨后,从图像元素的辨析入手,置于整个内亚的政治文化传统中重新理解壁画。

  印度河文明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这些器物跨越时间与空间,成为一种恒久的提示BOB半岛,让我们洞悉人类遥远的过去。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500余件,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试图在艺术作品和历史变迁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1888年的10月至12月,一对艺术家同住于法国南郊阿尔勒的一幢黄房子里,当时他们都尚未成名。这对艺术家就是史上著名的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本作讲述了他们同住创作的真实故事。在共同吃饭、饮酒、交谈、争论、休憩和作画的这段时期里,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展现出了历史上最为强烈地惊人创造力。短短9周时间里,梵高的精神在重压之下崩溃了,他不仅与高更产生了摩擦,还对自己施加了暴行,而高更的不辞而别。

  在艺术史上,从未有两位如此卓越的艺术家曾一起在如此小的空间同生活创作。作者揭秘了两位艺术家同住这段时光的点滴,利用大量的信件和新的证据来描述梵高与高更如何绘画、交流思想,及共同生活的种种细节。本书是对一段脆弱的友谊、艺术、疯狂、天才的细腻探寻,也是对震惊世人的割耳朵行为之因的探寻。

  每年,满怀景仰之情、涌入巴黎圣母院的旅人有数百万之多。2019年4月,当这座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几乎被火情毁于一旦时,整个国际社会为之动容。

  法国索邦大学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丹尼·桑德隆,重返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历史语境,以“工程与实施”“大教堂的运作: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城市中心的主教座堂与其教区”“历任国王与圣母院”四大篇章为脉络,重新凝视这座古老的建筑,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追溯这座举世闻名的法国古代建筑的修建过程,以及历史舞台上教会、信众、王室等势力的权力角逐

  艺术社会学将艺术品视为一种社会创作现象,充分考虑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并从社会角度考察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征。艺术社会学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与丰厚的理论基础,为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管理、艺术美学等研究提供了独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阐释。

  本书围绕“艺术与公众”“艺术与鉴赏”“艺术与风格”“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群体”“艺术与社会”展开专题讨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案例,便于读者体认、掌握和运用艺术社会学理论。

  《丰裕的寓言》一书将美国广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置于西方文化、宗教、种族、性别等广义范式变化中考察,辅以美国历史上一些知名广告从业者、文学家、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就,从文化史的角度梳理美国广告业数百年的发展。随着以官僚理性、工厂量产和现代公司体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肆意发展,基于“有计划地淘汰”原则的消费主义割断了人与物的联系,广告与其他机制紧密配合,大力营造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象和公众焦虑,指导个人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与此同时,发源于早期现代欧洲的一种狂欢式的、魔法的、巫术的、泛灵论的观念也在广告业和社会文化边缘顽强存活了下来,为理解和讨论公司广告、消费主义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可能性。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书画的重镇,收藏中国书画已有100多年历史。基于这一传统,该馆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书画珍品,其中包括传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宋徽宗(赵佶)的《捣练图》《五色鹦鹉图》,南宋陈容《九龙图》等。展览“龙之国的传说”从这批杰出的收藏中汲取灵感,汇集150多件可追溯到4世纪至14世纪的精美藏品。这些极其罕见且极为重要的作品,仅偶有公开展出。

  Tales from the Land of Dragons是迄今为止该馆出版的最全面的中国书画图录,收录了153幅参展书画,并配以80幅其他馆藏作品供读者参考。其中文版《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在保持原书内容的基础上,升级为两卷本:图版卷采用全彩大图呈现153件展品,为原书彩图量的三倍;解说卷由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东方部部长吴同选编、撰叙,由书画专业的杰出学者翻译、编辑,确保了中文版的专业度、准确度。

  本书为书画研究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详实的解读,让读者轻松领略中国古代书画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关推文:首发 《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暨系列学术讲座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BOB半岛。在过去的80多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BOB半岛,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