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BOB半岛例6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2-27 23:18:07    浏览:

[返回]

  BOB半岛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从园林景观考虑,它又是一门很深的造型艺术,主要反映的园林景观造景要素中物质实体和空间虚体之间的和谐相生关系。本文从昆明古典诗词中描写的典型建筑景观入手,分别从诗词中所描写的建筑选址、建筑材料和造型、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古典诗词中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建筑景观艺术的营造提供参考。

  园林建筑选址关系到园林构图的中心问题,同时对建筑本身的艺术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昆明的地势不像江南地区那样平坦,而是因为山水的结合及地形的变化,显得起伏有势。因此昆明园林艺术中的建筑选址大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势和自然环境,以地偏为胜,并由地形衬托出建筑的体量和形态。

  昆明古典诗词在对园林建筑选址的描写较多,其代表性的诗词作品有清朝的宋湘和朱衣。

  宋湘的“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很形象地描写了大观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三山一水一名楼”――是建筑的选址之最佳处。同时,“三山一水”的格局模式是对古典园林中造园模式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本土独特地域环境的一种描摹。在园林造景手法上,该幅诗词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使大观楼园中的景域得到延伸,像这样的建筑选址体现出了昆明“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前两句写远视亭周围的长堤、采莲桥和燕子桥的感想;后两句写坐在亭中,用近视的角度去欣赏亭周围的风景,用“细雨、小舟BOB半岛、杨柳、莲藕”这些造景元素营造一个具有诗意的清幽环境。翠湖中湖心亭除满足亭本身的功能外,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布局得体。另外,建筑选址对人的视线和视野也有一定的影响。

  结合昆明园林中建筑的主要体量尺度,人的水平视野的范围一般在35°~50°之间。在图1中视线的水平范围中,斜线部分属于动态区域,中间网线交叉的部分属于静态区域,是两只眼睛同视的区域;垂直视域的范围约120°。因此,在观赏景物时,以视平线°,这是最舒服的视野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昆明园林中建筑选址不仅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及因地制宜,还从人的角度多方面考虑了人的视觉心理对建筑选址造成的影响,这在以后的设计中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昆明园林在建筑选址上突出了以“地偏”为胜这一特色,这样符合昆明地势的要求,同时注重文人对精神解脱的企盼,在传统上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和对良知的追求;又由于受庙宇气息的影响,昆明大多数园林选址热衷于山野林下等景观秀美、环境幽静之地,因地制宜,巧妙地结合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有条件地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在这里能直接欣赏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另外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也能使人有一种超脱的意念[1]。

  昆明园林建筑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昆明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建筑也不例外,但仍然存在着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

  这两句诗句是对昆明金殿公园里真武殿的点景。昆明线m,重檐殿阁,气势非凡,熠熠生辉,明亮耀眼,故名为“金殿”(图2)。建筑结构完全模仿木结构重檐式飞阁,从殿宇的梁柱斗拱,覆瓦户椽,屋瓴鳌脊,宝顶飞檐,匾额诗词,金殿供桌神像,瓶炉器皿,全部都是用铜铸成,是一座布局协调,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宛若天成的大型铜制品,是名副其实的“金堂”。整个殿宇用立柱16根,柱子下面的底脚铸成莲花柱础,柱子上装饰着云和龙以及火焰、宝珠等花纹。6扇大门的裙板上都雕刻着龙凤图案,看上去线]。

  铜殿立于台座之上,台座分上下双层。所有围栏、阶石、地坪,上层均以点苍山上的大理石镶砌,温润如玉;下层则以墨石、砂石砌成,并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浮雕,雕刻精细,古朴生动。通过这种装饰雕琢出来的“玉座”,掩映于青山绿树间,显得更加瑰丽,为此张九钺在《游铜瓦寺记》中赞誉说“为前古所未有”[2]。建筑的材料――铜与大理石都是云南的特产,所以金殿的铸造与修建,在造型上虽然仍是模仿中原地区建筑风格,但建筑材料的运用将昆明地方特色表达到了极致。

  金殿以鸣凤山为背景,名山环绕金殿,形成“鹦凤拱金堂”的园林空间格局,具有动感向心的趋势;建筑前面则以石雕“灵物龟蛇”加以衬托,烘托出浓郁的道观园林氛围。三者在空间上的结合,使得金殿的特色更加的突出。

  建筑是园林构图的主题,昆明园林中的每个部分几乎都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辐射[3],建筑与自然(山水、花木)的艺术处理,是空间美学艺术的处理,建筑与花木和水体的结合,能够产生虚实相生、透与漏结合的含蓄美。

  建筑美和自然美的巧妙结合是园林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4],建筑掩映在植物中,若隐若现,体现出虚实相生、透露结合的含蓄美。

  这是对翠湖的描写诗句,在这里,建筑不是突兀地单独存在,而是完全融入了自然环境中。仲夏时节,在“十亩荷花”和“半城杨柳”的掩映下,“楼台”若隐若现,似乎生于自然,不露人工痕迹,植物作为前景与建筑相互融合。诗词描述的场景是昆明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其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手法,体现了昆明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宫廷园林中建筑的宏伟气派和文人园林中建筑的小巧玲珑相比,昆明园林更多是结合两者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宽阔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群落为背景,建筑则点缀其中(图3)。

  这首诗指出了大观楼在众多植物的遮掩下显得更有生机,远处,湖光山色,浓郁气息在水中摇曳,增添了水体的灵动,突出虚实的感觉,以避免单调。用这种树影、山形形成虚实的对比,更能表现昆明园林艺术的幽美和含蓄风格(图4)。

  对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手法,昆明古典诗词中还有很多,从中可以看出昆明园林具有很丰富的艺术特色。“凭栏贪看西山色,天海茫茫又落晖。”是建筑与山水的巧妙结合,建筑在山色和烟影的笼罩下多了几分生机;“瑞气祥云笼紫竹,亭台楼阁放梅花”该是建筑与植物的结合,透漏结合、虚实相生,犹如一副美丽的画卷;“楼阁依稀似灵隐,烟霞点缀近金山”。“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描写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形成的优美画卷,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建筑实体映射出虚幻的意境。

  昆明古典诗词的园林艺术对建筑的描写中,除了写出了建筑的形态美之外,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趣,而虚实、透漏又是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那么虚实透漏在园林建筑布置上以及在园林场景的营造上都有体现[5]。建筑艺术在布置上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亭台之上的游人也是画中风景,使园林另具一番风味[6]。这说明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昆明园林艺术的核心之一。通常还常用植物作为框景的形式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图5),如从对面看大观楼,可以发觉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中,产生若隐若现美感;在圆通寺建筑群内看室外,景色之美要收于室内,用管窥的视角欣赏建筑的意境美。可见,昆明园林艺术是极为重视建筑的内外兼顾的。

  另外,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昆明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介于宫廷园林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之间,这种建筑特色既反应了云南历史上与内地文化的紧密联系,也突出了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筑与自然的巧妙结合,突出了昆明园林艺术中对建筑与环境融合的高超的处理手法。

  没有文化的景观是没有灵魂的,“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景观是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特点。在这个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昆明,应当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为本土景观增添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对传承本土景观文化,光大本土园林,并对在古典和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文化的体现,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1]王挺.形态与意境――中、西方建筑审美心理差异分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BOB半岛,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

  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规模浩大、面积广阔、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从气派中还可以看到南方小巧的园林风格,如苏州的狮子桥、苏堤六桥、镇江宝塔等景色;也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中国的皇家园林功能齐全,方便处理政务、看戏、居住、游玩等。而北京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

  中国古典园林的私家园林主要是主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私家园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私家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私家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寺庙园林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以及园林游览。寺庙通常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的空间来展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BOB半岛。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常见的寺庙园林有苏州的寒山寺、扬州的大明寺。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自然,其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布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这种手法多体现在南方园林中,而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范围较大,所以不存在以小见大。南方园林多以假山、屏风、小径来达到层次感,常用假山假水,建筑造型小巧玲珑,多设河湖、园石、常绿树。往往以同一平面上的大小对比来达到远近不同,以小见大。小径曲折幽深,虽然面积狭小,略感局促,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方园林所有的景物,南方园林都一应俱全,虽无北方园林的气势但更显明媚秀丽。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讲究随形就势 , 宜山则山 , 宜水则水 , 顺应基址特点而建造。颐和园的建造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原基址独特的地貌,结合水利疏导,依托山林之势建造了具有湖山之美的旷世名园,是造园艺术与水利工程完美结合的典范,既有科学内涵也具艺术外貌。

  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仿自然之形、受自然之理、传自然之神等。仿自然之形就是在传统园林植物设计时模仿自然中植物的生长形态,进行植物规划,比如经常会采用“三五成林”处理方式,这就是去自然之中“林”的形,将其浓缩概括为园林中的“林”比如杭州西泠印社西边有一块坡形的草地,占地面积约为六千平方米,坡的高度仅仅只有五米左右。山坡西面是较为稀疏的杂木林,疏林中种植种植着女贞、槐树、香樟树等乔木。山坡东面则是比较茂密的竹林。树林中一米宽的小路被茂密的乔木所遮盖,此处景观虽然树木比较少,山体也不高,但是通过“三五成林”的处理手法,很好的创造出了自然景观中的树林景观。受自然之理就是传统园林在植物设计时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规律,比如植物的喜光性、耐阴性、耐盐碱性、耐湿性、生长周期、开花落叶周期都不尽相同,传统园林都会遵循其这种自然之理进行植物设计,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植物景观。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是源于自然,但是园林景观毕竟面积有限,所以传统园林在景观设计以及植物配置时,主要表达自然的神韵,而不是完全的模仿,所以说中国传统园林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

  中国文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予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比如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传统园林植物也被文人寄予了某些情感,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某些植物在古代文人眼中是某种高尚品格的象征,比如梅、兰、竹、菊、荷、牡丹等。在传统园林中经常可见跟植物题材有关的命名如“梧竹幽居”、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曲水荷香”、狮子林的“问梅格”,还有越王勾践种兰之地,而命名的书法圣地“兰亭”等。这种寄情于景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的表达,中国文人往往会把这种感情表达与诗词书画当中,有时也会借园林的题材表达出来,代表型例子有: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和“玉兰堂”同样是以玉兰花为主景,但是表达的意境又各有所偏重,前者借玉兰所含“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内涵寄托他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即他的人格像玉兰花一般高洁;而“玉兰堂”前的玉兰则标榜自己姿貌秀美、才华出众;借植物抒发情感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其意境含蓄朦胧,令我们叹为观止。植物还是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物化,他们会通过植物的一些自然属性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形象,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苏州留园“古木交柯”景点就是古人借女贞、古柏严寒不调、四季常青的自然特征,表达园林主人的内人自傲的一种精神状态。

  大自然在时间的流淌中表现出春、夏、秋、冬的季相美,植物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表现出形态各异的季相美。中国传统园林借助这种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四时造景是表现植物景观特色和大自然无穷魅力的重要造园设计手法。清代陈昊子《花镜.自序》描写春日“海棠红梅”、夏日“榴花烘天”、秋时“霞升枫柏”、冬至“蜡瓣舒香”,真可谓庭院景色,藉花木而四季不觉。植物不仅能够自身表现出独特的四季变化之美,而且还能与园林的其他景观元素紧密相关,共同演绎出无限的神韵,如“桃露春浓,荷花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这里不仅描绘了植物的四季变化特色,还体现出了自然景观中“露、云、风、雪”的景观神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运用植物四时变化造景的例子也非常普遍,比如拙政园中的以春景为主题的景观有“海棠春坞”,以夏季为主题的景观有“荷风四面亭”,以秋季为主题的景观有“待霜亭”,以冬季为主题的景观有“雪香云蔚亭”等等。

  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自古与园林环境联系紧密,因此,该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建筑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题目等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乡村有景观吗? 乡村有园林吗? 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 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 , 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BOB半岛。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 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乡村景观园林”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 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如今在农村,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 因此, 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 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BOB半岛。对于“景观”,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 笔者曾有阐述: 扼要地讲, 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 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 , 1996 , 1999) 。对于“园林”, 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 园林” 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 , 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 下了定义: “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 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因此, 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 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 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 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 集镇29118 个, 村庄3557700 个, 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 集镇减少1206 个, 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 、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 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 , 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肖国清1988 , 殷永达1993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 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 , 1997) ,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 毛巧丽1998) 。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刘滨谊1999) ,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0 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 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 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 因此, 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 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 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 刘滨谊等译, 图解人类景观—— 环境塑造史论1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

  ⑥ 刘天华,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画镜文心. 生活1 读书1 新知三联书店, 1994

  ⑦ 农村与景观. 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8

  ⑧ 舒楠, 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 建筑师, 1997 [ 78 ]

  ⑨ 程极悦, 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 建筑学报1 1987 [ 10 ]

  ⑩ 肖国清, 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 中国园林, 1988 [ 2 ] . 张浪等, 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 中国园林, 1996 [ 6 ]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它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作。苏州园林的美具有独特性,它不仅体现在有山,水、植物、建筑构成的自然美和谐美之上,且体现在其所体现的意境美上。从总体上讲,苏州园林的美具有了自然美,而且更胜于自然美,充分的将“天人和一”的道家思想,融合到了园林的建筑之中,使园林的自然美和建筑美,人文美和谐统一起来,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故而在我国的园林史上独具一格。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唐诗里描述的小桥、流水、人家,显示出苏州很早就是一个宁静而富足的城市。苏州园林它传承了我国悠久文化的诸多方面,品读观赏苏州园林,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次再访,也是一次美的历程。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它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以小中见大,因地制宜和充满山水意境的设计美而著称,它对中国后代园林的造景设计都有重大影响。苏州园林是一种既有居住功能,又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苏州园林在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将建筑、楼阁、泉石花木、山水处理的和谐统一、别具一格;另一方面,则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风景。通过各种借景手法,使园景达到小中见大,以小胜多,在有限空间内获得丰富的景色。

  苏州园林的“廊”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常用的“虚空间”或“灰空间”建筑形式,一般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构成。曲廊在苏州的各处园林中是十分常见的,它是园林建筑和自然绿地间的过渡空间,具有可长可短,可直可曲、随形而弯、依势而转的特点,造型别致,高低错落。廊的作用是使游人在其间可行可歇、可观可戏,从而可以让游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园林,且增加了观赏角度,给人更多的欣赏层次感。

  苏州造型园林中的桥,除了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行走,连接交通功能,与此同时园中许多造型优美、位置恰当的桥,构成了著名的风景点,且造型变化非常之丰富,有平桥、曲桥、拱桥、亭桥、廊桥等等。其中,小桥以平桥为主,常贴近水面布置,以取凌波行走之势;中园常以曲折之桥跨越水面,增加水面的空间层次;大园则多将桥处理成独立的景观建筑,成为园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园林中桥的造型不同,材质不同,共同构成了园林景观艺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在苏州的古代园林中,楼的造型独特,形式多样,楼与楼之间,往往相互呼应、互为因借。园中之楼大都离中心较远,这既便于人们从高处俯察全园,并向园外借景,又可以丰富观景视角。苏州园林中的楼,多数体态轻盈,线条流畅,这些楼阁与周围的景物、楼阁相互呼应,互为对比,又加深了自身的特点。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画舫斋凭水景显得清纯平和。楼的倒影,景的倒影,相互交j,别有风情,给人以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和谐美妙之感。

  “咫尺山林,多方胜景”。在咫尺之地,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典型地再现了自然山水之美,而又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这是苏州园林里叠山的重要特点。苏州园林古代造园家就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堆土叠石,模写山川,对空间进行自由的收缩。园林设计利用不同的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苏州地区河港纵横,湖泊星罗,用水之便得天独厚,因此凿池引泉一直是苏州造园的一大特色。由于人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在许多著名的园林中,建筑都依水而建,水特有的纯净之美,流动之美、虚涵之美,纹理之美给园林添加了许多灵动之美和意境之美。纵观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分散与集中两种形式,从形态上有动、静之分。苏州园林大小有异,园中水池聚散有别,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水面在园中处理手法多变,使得园林意境深远且隐隐体现出道家清净,无为,不争的思想,水景不仅宽阔了游人的视野,而且使整个景观整体性更强。

  植物是园林重要的造景因素。苏州园林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多方面的。作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花木配置上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统山水画上得到启发,造型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布置手法为依据,营造了处处如画的园林风格;景观用材苍松细柳等刚柔并济,树叶形状的疏密变化,大小对比,色调明暗,花木时节的不同等等构成了四季不同的景色,位置不同景色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及苏州园林中许多建筑物长以周围花木命名,以表达景物的特点和寓意,这些无不体现出园林的建造者的匠心独用之意。

  自然美是园林富有“意境”的源泉和前提,山水花鸟、春夏秋冬、晴雨雾雪......这些都是园林主人们所崇尚所醉心得自然和生活。所以,山水成为园林自然美必不可少的要素。苏州园林在园景形象中创造诗画意境,贯注园主的审美情感于自然景物,运匠心于山池花卉之间,注情感于亭榭峰石之上,如《园冶》中所精辟概括的那样:“片山多致,寸石生情”。苏州园林的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它不仅具备了自由变幻的园景要素及其趣味的形式美,而且其中包含着大量诗情画意。所以说,山水意境是古人园林审美感受中的最高层次,往往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人生感、宇宙感。

  苏州园林的住宅和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人与水的亲和力。柔美、灵动的水,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源泉,也是情感幻想的源泉。水的灵气秀美成为构景必不可少的要素,许多建筑又依水而展开,或穿宅而过、或相得益彰,充满了艺术美感,蕴含了无限情趣。历代文人墨客诗文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门前石街人履步,屋后河中舟楫行”的景观,正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苏州园林产生、发展、成熟、臻至纯美的文化土壤和根基。

  苏州园林文化中带有隐逸的思想,如船舫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学而优仕则”的封建社会里,年轻之时,满船诗书,等蟾宫折挂后收拾行囊驾一叶扁舟隐逸于江南园林中,园林画舫的更深层意境便涵纳在其中。虽然这种意境不可能独立存在,但它们融在园林的山水、建筑、花木中,融在空间布局中,融在诗词歌赋中,融在游赏者的心境中,虽含蓄却绵长。他们将园林看精神家园和休憩避世之所,但避世却不离世,身处其中却能志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隐逸思想。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于明正德年间开建,历代园主后又修建,其真意多是通过园林艺术来表明他们的官场失意,并非“为政殆有拙于岳者,”乃是因为知音不遇,名君不逢,借以抒发自己对朝政的不满之情,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君子品德、归隐之乐。沿袭明代基础的拙政园中部是精华所在,面积约13000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拙政园中的园景由其主要几个景点所组成,例如园内的远香堂、盆景园、倚虹亭、兰雪堂、梧竹幽居、小沧浪与清华阁等。纵观园中部布局,池水为中心,水面有聚有分,其聚处如远香堂北面以辽旷见长,分处如小沧浪一带则以曲折取胜。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西、南留有水口,伸出如水湾,有深远不尽之意。园内建筑大多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向四面透空,以便尽收山水之色。空间划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房屋而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又是苏州园林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其中心思想内容是“拙者之为政”,其目的是“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观,造景设计应用了了我国古典造园理论中的处理手法,如借景、隔景、分景、等组织安排,形成了虚实相见、小中见大、和谐对称又整体统一的观景效果,它们既科学合理,又别具风格,既布局奇巧,又充满诗情画意,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立体的画,流动的诗”这一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令游人流连其中,美不胜收且乐趣无穷。

  苏州园林的造景设计充分总结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手法来进行造景设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创造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也反映了古代造园师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城市山林”的居住生活空间,既提供了实用的居住环境,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集材料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的艺术作品,这也奠定了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学习探讨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和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有价值,学习研究苏州园林的造景设计,不仅能使我们解了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感受其独有的景观特点,也为我们现代造景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2] 衣学领,周苏宁.沈亮等著.苏州园林魅力十谈[M].上海:三联书店,2010.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