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中国园林的理念及其文化意蕴 【摘 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造园手法的论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佛家思想、观念在园林中的体现,以及阴阳五行思想、自然观在园林中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中把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相互结合、相互交融,园中融入了文人思想、气质、审美情趣,并且把文、诗、画的艺术意境、艺术意蕴隐含在园林之中,达到了园林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中国园林;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艺术意蕴 园林是“替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是一种第二自然”。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区别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所塑造出来的民族精神BOB半岛、意识、气质、理念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同时,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可以说除过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外,它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即意识通过物质来表现。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最早兴建园林始于殷商,其最初形式曰“囿”;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园林建造的基本风格;到唐宋时期园林与文人诗画相结合,使园林包含的人文精神、艺术意蕴更加深刻和丰富;到明清我国园林达到了极其成熟和完美的境界。园林和建筑一样是文化领域中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以有形的物质要素,诸如山、水、建筑、植物等塑造一种实体空间,而且,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格、气质,凝聚着千百年来本民族的审美观,在民族按照美的尺度造型的过程中,积淀在心里深层的物质构成的外在体现。民族的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外化于文化艺术,而园林,特别是中国古代园林深刻地反映了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审美情趣、艺术价值取向、自然观、价值观等。 1 中国园林的自然属性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统一 1.1 中国园林建造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紧密结合,创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造自然环境 悠久文明的起源、发展都与一定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在几千年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已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人类既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的设计者、改造者、创造者和管理者。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园林建造中自然的因素更多,地理环境对园林的影响也更大。 中国的园林文化源自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由此产生的神话。中国园林,亦源于对神话中的昆仑神和蓬莱仙境的模拟。出于繁衍生息的需要,与人的衣食物住行密切相关的天文、气象、山川、土地、动物、植物等自然物率先得到原始人的认识,自然力逐步人化,自然崇拜先于其他崇拜。因而在观念上的认同表现在行为上就表现为不断的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甚至超越自然。 我国园林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分,但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在造园上都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思想,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更是得到了冲分的体现,也达到了古代园林的顶峰。江南以丘陵和小山地为主,水系遍布各处,形成了山清水秀的江南自然风光;并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足,而且山清水秀、林木葱郁的自然环境也适合建造休闲、怡情、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其结合地形而造,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变化和河、湖、溪等水系将空间进行划分和组合,曲折多变,在小地域中创造大空间。不对自然进行过多地改造,更多的是结合自然、利用自然,将自然地形和建筑、廊、亭、榭统一考虑,从全局出发创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峰回路转,廊引人随” 的丰富空间层次。而不是像西方园林讲究规则的几何构图、对称布局和严格的构图形式;但并非中国园林不讲究构图,而是构图的方式和创造的意境的手法不同于西方,看似很自然的环境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国的园林主要追求顺应自然、结合自然、创造自然,以达到人为和自然相融合的目的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1.2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园林中的体现 体悟是直觉思维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至深BOB半岛。“天人合一”思想,“天”即自然、宇宙,“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境界。也许它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境并不能用语言表达明确,只能靠主体以其价值取向在经验的范围内体悟。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所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些都言及自然,但这“自然”并不仅仅是实体性范畴,不是指物质自然界,而是指天地万物按照自己本应如此的状态自然而然的生长运动,生灭循环。这是宇宙根本之道,是万物之本性。人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儒道二家的天道自然观,对中国人的实际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思想在中国园林体现的尤为充分,中国园林,无论是气势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都是依山水自然之势、结合地形而造,创造一种人造的自然。他不仅具有自然之美,而且隐含在园林中的诗的韵律、画的意境以及哲学的意味,使得自然也人性化,具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操,人和宇宙、自然达到统一的境界。 2 运用多种手法,不拘泥于形式,追求自由灵活、多变的设计理念 2.1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追求自由灵活多变的构图,运用点、线、面组织各要素,多用曲线、折线,几乎不用直线,曲折迂回,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曲线构图便于创造较强的动感,并能达到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2 中国园林在空间划分上隔而不断、既分又合;空间层次丰富多变、生动有趣、穿插渗透、相互交叠;空间大小收放自如、有张有弛。中国园林的空间最为丰富,看似烦乱零碎的小空间各自独立,但每个空间都没有完全被分割,而使用,廊、亭、水BOB半岛、榭、桥BOB半岛、山等来连接、划分或组合空间,同时构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也可用地形的起伏、植物来营造空间场所。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在小空间里创造大空间,以有限创造无限;小中见大;形散而神不散等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趣。运用空间的变化创造场所感和审美?w验,空间的变化给人的心里也带来不同的感想,如园林中曲折蜿蜒、廊亭水榭、精巧细致的小空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静谧、充满了文人情怀和诗情画意,走在那样的空间里似乎能听到悠悠的琴弦伴着古典的曲调,让你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园艺家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2.3 中国园林在景观的组织上,特别是在景观视线的组织上,常将园内外景观的视觉结合穿插起来,景观视线序列一般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处理手法,正如戏剧、电影等文学作品的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一样,各个部分相连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空间有主有次,层次丰富,节奏紧凑。 2.4 中国园林中的造景理念。 主景与配景。在园林中有一个或几个主景和若干个配景,景观有主次之分。主景可以在高度上突出,可以用较大的空间来表现,也可由几个景点的组合或风景视线的交混来增强表现力。配景与主景相配合以增强主景的整体效果,但也不能对配景忽略不计,如果没有配景主景就会失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而被孤立。从这一点上也体现了中国完整、统一、系统的观念。 前景、中景、背景。前、中、背景三个层次的推进,使得景观在视觉中有近到远、有大到小有了层次、内涵的变化,层次感丰富而深远。可见古代人的三维空间感、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已经达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了。 对景、障景、隔景。中国园林中景观常常都是相呼应的,对景是为了景观的完整、空间的转换和景观的对应常用的手法。障景是为了阻隔视线或遮挡不良景观,或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空间变化,或是为了使某一景观不直接进入观赏者的视线中,不过一般遮挡物不是完全隔断、半遮半露的,这样就能够给观者留下一个想象的余地和景观拓展的可能性。隔景有完全隔断和不完全隔断之分,隔景是为了空间层次更丰富,并且可作为景观转换的交界、过度点。 借景是中国园林在造景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借景顾名思义就是把别的景借过来为我所用。有借远景、进景、邻景之分。远景可借其作背景;近景可以引入园中成为园中之景;邻景可以借来作为园中之景,也可以作为环境景观。借景一般通过门、漏窗墙、窗、廊等通透构筑物在对空间划分的同时又能创造一种通透感,并把外景借入园中。 3 园林中蕴藏的儒、道、佛家思想及其阴阳五行在园林中的体现 3.1 园林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儒家思想,儒学是中国人精神境界的高层文化支柱。儒学作为一种统一的思想,不仅具有高度的凝练和灵活的动态结构,模糊的内容边缘,而且在思想上表现为高度的整体协调意识和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观。中国园林在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反映了儒家思想。物质层面主要表现在建筑布局、体量等方面,园宅结合的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都按照中轴线布置,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呈现出和谐之美,体现了儒家中庸的审美情趣。儒家认为,人行禀赋不同,因此要以义统性、节性,最终使人道与天道相谐,园林中,建筑的布局、方位、尺度、装饰、色彩,甚至植物都被纳入儒家“礼”的规范之中。观念层面上儒家思想大量反映在人们的心态上:如山水、植物以及园林人文内涵中强调的修心养志、尚古尊先等文化传统心理。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教化陶冶作用,尤其主张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因而追求山林仁德。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著名的美学论断便是类情以明德,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对象,反映了儒家欣赏山水时的艺术心态。在先秦,儒家是以山水作为道德精神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的。这些在园林中都得到了体现。 3.2 园林中道家思想的反映 道家的阪依自然、神仙思想中的仙境灵域,都在园林中都得到了再现。老庄尊崇是存粹的自然之道,认为天道无为,人性应与天道同化,万物皆应顺应自然,保持自然之态。认为对人性的任何约束都是对天道的损害。道家从与自然的同一、人在自然中获得的慰籍与解脱去看自然山水美,把自然的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因而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唤起的一种超越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伴随着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提高,中华先人将神话中的“昆仑山神”、“蓬莱仙岛”等仙境建到了人间。私家园林在有限的天地里也将对方外“壶天”世界的憧憬和对仙境灵域的向往巧妙的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界门半亭匾额为“别有洞天”,意为“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表示哪里是方外仙域。拙政园的中部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象征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神仙。留园中部水池中“小蓬莱”也明确指出;“西园小筑成山,层垒而上,仿蓬莱烟景,宛然在目”。可见在中国园林中道家思想也蕴含其中,并丰富了园林的文化。 3.3 佛家思想在园林中所体主要体现在禅宗思想上 佛教理论的核心是“解脱”,解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佛的境界,即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不欲不求、不争不夺、超乎是非荣辱之外的精神。在皇家园林中的礼佛建筑和装饰性的带有佛教色彩的构件上表现出来,如圆明园的“月地云居”有“心空彼岸”、“妙?C无生”、“清静池”等都有佛家思想;在私家园林中大多体现在主人钟情于在家修行的居士。但最主要的是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园林环境的渗透,这种渗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禅宗的点题去“妙悟”,体验其中蕴含的哲学意义。 儒道禅三教合一,虽有不同之处,但在中国古代园林上都得到了统一完整地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人造景观和自然环境相融,创造人化的自然;在心理意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种意境的创造、思想情感的表达、审美意象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的反映。 3.4 中国园林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思想斯极为深刻的 阴阳五行观念是殷周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与社会思想结合在一起,但主要内容属于自然观念,更多地受到当时科学知识的影响。园林在选址、布局、禁忌诸方面都依照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观。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亦是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思维方法。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本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自然物质,但被认为这是天赐给人间的根本,纳入了宗教思想体系之中,发展到后来具有了“天人感应”的意蕴。 阴阳五行也称“堪舆”,其中的“相生相克”、“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一种自然观,它所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蕴含了传统的环境意识。造园选址上,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谓之“河”,白虎谓之“路”,朱雀谓之“池”,玄武谓之“山”,也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几乎容纳了整个天地自然,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和利用自然地形构成理想环境的理论。该理论讲究聚气,不耗散、不冲破、不泄漏;如有不利之处,即采用补救办法,以趋吉避凶。他所追求的是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调节小气候等优越性。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为园林提供了一个完整、安全、均衡的自然环境和景观BOB半岛。 4 中国园林中的文人气质和艺术意境 4.1 中国园林大多为文人所设计,是文人阶层思想、审美情趣、情感的表达。中国很多文人、诗人、画家、书法家、哲人都和园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将感情宣泄于园林之中。所作作品是人和自然的融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超乎现实,忘乎所以。园林不仅对艺术产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艺术也推动了园林的再创造,达到了“园林即艺术,艺术即园林”的境界。 盛唐时期是绘画艺术与园林艺术开始结合,园林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人生社会体验和审美情感开始渗透进园林风景中。盛唐吴门画家张?b在《绘境》中提出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著名艺术创作观点,运用到艺术上强调了“心悟”、“顿悟”等心理体验,运用到园林设计上表现为构图、布局和空间的组织。盛唐文人对自然美的认识有了完全的自觉,园林与文人们的生活结合更加密切。私家园林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建造,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如山水派诗人“南宗文人画”之祖的王维的“辋川别业”,位于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处的辋川山谷。园林就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岗峦环抱的山谷之中。王维以画设景,以景入画,使辋水周于堂下,各个景点建筑隐露相合。实有妙造自然之趣,情韵悠长,诗味隽永。辋川别业是天然山地花园,具有湖山之胜,诗人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园中树林掩映,亭台楼阁,古朴端庄,成为一幅淡雅超逸的山水画卷。 宋文人在知性反省、造微与心性的理学的影响下,认为“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与自然的亲近,让个人的荣辱的是在“沧浪”水中淡化、消融,在园林中尽情的享受自然真趣。园林中的一草一目一石,亭台花木布局,一任自然,不求对称,犹山林之景,“水静而跳鱼鸣,木落而群峰出”,虽四时不同而精武皆美。这些都表达了文人的审美意象和情趣,同时也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对象。南宋时期,文人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园林风格一度表现为清新活泼,自然风景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江南出现了文人园林群,南宋的都成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散置着多处皇家宫苑和贵族富豪的私家园林,园林的文化气息浓厚,蕴藏着文人精神和旗帜。 4.2 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多出于文人构思,在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善诗、书、画,工艺师也大多精通诗文、绘画,所以园林属于诗画艺术载体,园中以诗情画意为尚,以文学意境为宗。园林是诗、是画的物质形态,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彩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士所致景观,都成为古典园林即园中景点立意构思的主要艺术蓝本。唐诗的风韵,宋词的清雅,元曲的阳刚,昆曲的阴柔,集于一体,徜徉园中,犹传行回旋于古代诗文阡陌之中,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永久的美的魅力。中国园林品题内容遵循着“述旧”、“刻古”的原则,大量采自古代诗文句,或采用文化含量丰富的典故,借助古代诗文、典故的优美意境深化景观文化内涵、加大美学容量,使人们尽可能获得丰富的美感;这些文学性品题与景观空间环境相融合,诗话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采。 中国园林被称为画意式的山水园。由于园林大多有文人画家参与设计,所以,中国造园理论与中国画论一脉相承。如山)水画采取视点运动的鸟瞰画法,即“散点透视”。这种鸟瞰动态连续风景构图,与园林布局关系密切,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从设计原则到造园手法与山水画基本一致。文人山水画画面的安排十分讲究构图层次,?@林的空间构图也讲究深远而有层次,反映在布局上,就是成功地运用借景、障景、观景、点景等手法造园,层次丰富、意韵幽深。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深刻的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达到与自然的交融和物我两忘的境界。同时,中国的古典园林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和文、诗、画是一脉相承的,而文学、诗、绘画中的艺术思想、审美意象、自然情趣、艺术意韵等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中国的古典园林,特别是唐宋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就是一部诗、一幅画、一种超越了自然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王晓俊,译.园林设计论坛[M].东南大学出版社. [3]陆琦.岭南园林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万叶.园林美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田吉捷]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镇鹰窝沟村社区工作人员(综合考点共100题)模拟测试练习题含答案.docx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凤桥村(社区工作人员)自考复习100题模拟考试含答案.docx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三官镇保福庵村社区工作人员(综合考点共100题)模拟测试练习题含答案.docx
2023年10月湖北省来凤县度面向优秀退役军人专项公开招聘2名教师155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带答案详解.docx
2023年06月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招考聘用专业技术人员12人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专家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版.pdf
Unit1PeopleofAchievementWordsandexpressions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选择性(1).pptx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pdf
wouxun欧讯车载对讲机KG-UV920R(III) 电子版说明书(1).pdf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