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BOB半岛文化特征研究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2-25 19:15:36    浏览:

[返回]

  BOB半岛园林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华,其中精美的外形和巧妙的设计理念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园林建筑文化史上享有盛誉。中国园林建筑设计秉承“妙极自然,宛自天开”创造理念,因时因地制宜,达到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独具匠心。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分类,浅析园林建筑所展现的文化特征。

  中国园林建筑体现出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在社会发展历史中长期积攒的建筑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

  中国是园林建筑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享有盛誉,具有较重要的影响力。单纯从中国建筑发展史来看,从殷、周时代囿开始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理论沉淀和艺术积累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起源较早,在盛唐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妙极自然,宛自天开”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园林建筑的理论和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展现,不仅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甚至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园林建筑也因此在世界造园史上享有盛誉,被认为是园林建筑的渊源之一。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当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后,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剩余生活资料的产生,使得奴隶主们开始了原始积累,他们的思想和趣味从单纯的解决温饱转向追求更高物质和精神享受。原始积累、青铜器的发现和使用、奴隶制下的充足劳动力共同为营造最早的园林建筑活动提供了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此后,自唐、宋始BOB半岛,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BOB半岛、朝鲜等国。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在18世纪前后,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开始由国内向国外传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传到了英国后,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在清初,中国和英国在园林建筑上就有过交流,如英国李明的《中国现势新志》和钱伯斯的《东方园林论述》,对我国园林艺术进行了介绍。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园林建筑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1]从这个角度可以将中国园林建筑大体分为人文气质型、富丽堂皇型和自然浪漫型。这种建筑风格有意利用现有的山石、流水、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资源,对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合理布局,使得整个园林一步一景,处处生情,意境无穷。常见的有亭BOB半岛、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2]

  自然境界重在写意,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和诗情画意,是艺术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完美结合。从单体建筑的造型欣赏,到群体的序列组合,是局部和整体的完美搭配,一步一景,一物一义,风格独特,布局灵活多变,是所有者具体构思的体现,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文人园林与士流园林比较而言,多侧重于抒发理想、陶冶情操、体现个人志趣,也用来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起兴于我国盛唐的文人园林发展到宋代,已逐渐演变成为私人园林建设活动中的一股新潮流,不同程度上对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产生了影响。文人园林的经营是其人格物化的体现,故园林的景致多呈现雅致的文人化风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BOB半岛,无竹令人俗。”竹是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也是文人吟咏的主要对象,象征人品的高尚、节操。园中种竹也就成了文人追求雅致情趣的手段。同时将禅的思想与哲理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而渗透到了文人园林的创造中。完全中国化了禅宗与大自然山水风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禅僧对于山水风景之美具有高而独特的鉴赏品位,常以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启发禅悟。这一境界要以我国苏州和扬州的园林的文人园林为代表,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还有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儒学一支独大,中国儒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仔细研究下中国儒学中重视实际、社会责任、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体制的思想,折射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在中国古代,通过政府建设的与皇家有关的宫殿、坛庙、陵寝,无一不是通过其艺术构思和威严宏伟的布局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的一项重大项目工程,也就自然的成为了其中的典型代表。历史发展到了清代雍乾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个时期所建设的与皇家有关的园林建筑都充分的体现了当权者的意志,皇权的象征寓意比以往更丰富。例如圆明园整个园林布局和后湖的九岛环列、东面的福海、土山“紫碧山房”等,分别象征全国版图、“禹贡九州”、东海、昆仑山,意在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至尊的寓意和治世境界。

  此种园林从设计到建造,都秉承了建造者追求浪漫主义的审美观,同时将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身养性的理念贯穿其中,从而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自由、浪漫的园林布局方式,在我国古代比较常见,且多以表现山水廊桥的天然之美为主,建造时多顺势而为,少见人工雕着的迹象。但是,它决非简单的利用或模仿山水、花草树木的原始状态,而是最大可能尊重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山石流水近乎自然,迂回曲折,还原出天然的韵味和雅趣,再根据建造者心境在不大范围破坏要素本真的同时,有意识的加以改造、修整,合理调整布局,使得格局更加精练、自然。如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较为常见的假山造景,往往不是模仿建筑地附近具体的名山大川,而是刻意通过能工巧匠的手囊括天下名山圣景,加以近乎自然的高度的概括和提炼,意在园林设计中达到“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独特民族文化的具体展现。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园林是模仿的、神似的第二自然。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古代的名刹宝寺大多与园林相结合,更幽静而富有禅意,多为善男信女捐赠修葺,后也作赏玩之用,各时期遗留的佛教及道教建筑群。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武当山的南岩宫、青城山的古常道观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改革发展、政治动荡以及思想解放程度密切相关。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动乱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BOB半岛,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追求天人合一,从而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3]纵观中国园林建筑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园林建筑独具中华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的艺术观,在园林具体造型和色彩上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也体现了古代人们追求自由、征服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园林建筑艺术调节人的生活环境和志趣,进一步丰富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园林建筑无论在情趣、构图原则、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以及立体造型上都蕴含着独特的风格,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反映了当时人民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其中文化的大繁荣将极大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和建筑风格的发展,中国园林建筑是人们创造出来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艺术精品。

  [1]谢彤,冯彬.试析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道家思想[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21-23.

  [2]罗来恒.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门窗,2013(3):353.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