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建于清代,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离宫别苑。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半岛体育,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
在江南的园林中,厅堂是园主人进行会客、治事、礼仪等活动的场所,位置一般居于园林中最重要的地位。
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作为园主的封建帝王所使用的建筑称作“殿”、“堂”,要与一定的礼制、排场相适应。
(1)园林建筑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比起山、水、植物来,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工成分最多,是造园四个手段中最为灵活、积极的一个手段。
(2)园林建筑除了满足游人遮荫避雨、驻足休息、林泉起居等多方面的实用要求,还起着园林景象构图中心的作用。
(3)园林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空间空透畅达;注意户外活动空间的作用;注意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建筑形象穿插、飞挑、轻快、灵活。
(5)采用对景、借景、引景、框景、漏景、障景、蔵景、断景、特写景等构景手法,进行空间组织与空间变幻。
(4)由于南北方在气候上的差异,也就产生了南方园林建筑较为轻盈半岛体育、灵巧,而北方园林建筑较为平稳、持重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统一风格下的多样性。
(1)点景:点缀风景。没有建筑也就不成其为“景”、无以言园林之美。重要的建筑物常常作为园林的一定范围内甚至整座园林的构景中心
(2)观景:即观赏风景半岛体育。以一幢建筑物或一组建筑群作为观赏园内景物的场所。
园林中的“殿”是官式做法中最高等级的建筑物,布局上一般主殿居中,配殿分列两旁,严格对称的形式。
以厅堂居中,两旁配以次要用房组成较封闭的院落,供帝后在园内生活起居之用。如颐和园的乐寿堂、玉澜堂等;
以开敞方式进行布局,厅堂居于中心地位,周围配置亭廊、山石花木组成不对称的构图,供帝后游园时在内休憩观赏。如颐和园的涵虚堂、知春堂等。
园林即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
2、造园大发展,园艺大提高的秦汉时期,公元前3—公元3世纪,汉朝皇家、王公贵族和富绅官僚的府邸开始兴建私家园林,并流行“一池三山”的建筑特色。
舫是仿造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湖泊中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物,供人们在内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有乘船荡漾于水上的感受。
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
5、堆山叠石艺术的高潮,宫苑南北争丽的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
2、中国园林的风格: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成为空间联系和划分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廊子的总体造型看,把廊分成: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
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只有柱没有墙壁的木结构建筑,一般设在临水之处,有平台挑出水面观赏风景的园林建筑。特点:体形扁平、设有休息桌椅和鹅颈靠(美人靠)。
(1)障景—用假山、花坛、走廊、围墙等建筑将主要景色处理的隐而不露,曲折多变。
(2)框景—以园林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作为画框,把园中的景色、远处的山水美景包含其中,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
(8)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9)添景—当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6)抑景—园林景观艺术讲究含蓄,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让人有渐入佳境之感,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7)夹景—当风景点在远方,如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挡,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水面积约四分之三,有各式各样的建筑3000多间。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中轴线。中轴线的两边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
亭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游赏活动过程中休息、避雨、观望之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三角攒尖顶亭,不多见,如杭州西湖的三角亭;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单檐或重檐攒尖顶亭;重檐攒尖顶亭,有两重及三重;有正脊顶的亭,可做成两坡顶、歇山顶、卷棚顶等形式;组合式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形体组合,另一种是一个主体与若干个附体组合。
3、城市绿化发展、寺观园林兴起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9年,扬弃了秦汉时期以宫室建筑为中心的构园方法,转为以山水为主体的园林。同时,寺庙建筑和宅园大量出现。
4、宫苑竞奢,私园崛起,山庄式园林兴盛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山水写意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层社会的生活趋向诗意化,园林艺术也更灵巧和诗意。
(3)划定园林空间:即利用建筑物围合成一系列的庭院;或者以建筑为主、辅以山石花木,将园林划分为若干空间层次。
(4)组织游览路线:以道路结合建筑物的穿插,创造一种步移景异、具有导向性的游动观赏效果。
北海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统:水中布置岛屿,用桥堤同岸边相连,在岛上和沿岸布置建筑物和景点。
园林中的高层建筑,可登高望远,游憩赏玩之用。楼阁的形象资料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和画像,在以后历代的绘画中也表现了许多楼阁形象。现存最早的楼阁是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坐落在安仁街,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的豫园建成于明嘉靖年间(1577年),其建筑风格属宅第式园林,由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潘允端建此园是取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之意,供其父亲安享晚年所用,因古时愉与豫通用,故取名豫园。
(3)寺观园林:三种形式:把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在寺观旁附设园林,在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
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半岛体育、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并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这类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2)空间分隔:多用假山、花墙作为隔景与屏障,达到含蓄、曲折之目的。“园必隔,水必曲,隔则深,畅则浅”。
(3)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半岛体育、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游客能在特定的视点眺望另一空间的特定景色,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
(5)借景—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