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龙岩市委宣传部、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连城县委联合出品四集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于2月19日、2月26日21:10在东南卫视播出。
为什么会有新泉整训?为什么说新泉整训是古田会议的“序曲”?《新泉十日》这部纪录片又是如何来弹奏这一“序曲”的?以下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韩飞的点评——
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围绕红四军早期在福建省新泉镇开展的为期十天的政治和军事整训展开,这次整训是党和军队政治思想和军事建设的典范,也是军队和政治整训制度化、规范化的首创。“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党史作传的文献纪录片则是视听结合的历史教科书。
新泉整训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思想的重要阶段,《新泉十日》从第三集后半开始提到整训,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地回顾与说明。
历史上,新泉整训是红军早期党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一步,通过政治和军事整训,红四军官兵的思想达到初步统一,军事和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作了重要而充分的思想、理论、组织和军事准备,为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创造了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影视剧、纪录片等视听文艺创作多关注古田会议、八七会议等耳熟能详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少有对新泉整训及相关事件给予专门呈现的作品。《新泉十日》的出现填补了这方面的历史文献片的空白,该片在省级卫视和新媒体平台的推出也促进了这一革命事件的大众化传播。
《新泉十日》追溯新泉整训前后这段特殊历史,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展,主线清晰米乐·M6,把著名的历史事件串联成线年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崩裂,周恩来等人领导南昌起义后,中国所掌握的武装力量不断被蚕食、重组、辗转,在军队围剿下艰难突围,最后在、朱德、陈毅带领下的红四军经历新泉整训,完成了党和军队早期建设重要步骤的奋斗过程。
在此过程中,涉及多起著名的历史事件,如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但《新泉十日》目标明确,笔力集中,并不在具体的大事件上做纠缠,而是专注于红四军领导人所遭遇的困境、在困境中作出的决策及其成效,展现早期红军领导人逆境中的奋斗史。
《新泉十日》并未局限在新泉整训一事,而是从红军反围剿的过程着手,讲述红军早期对党和军队的建设,片中一方面挖掘细节构筑故事,利用多种文献史料佐证,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现还原烽火岁月中的艰难“创业史”米乐·M6,另一方面古今勾连,观照当下,用红色故事感染今人。
纪录片要讲故事才能直达观众、扩大传播影响。本就富于理论纪事短于戏剧冲突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就更加需要故事来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新泉十日》在故事细节的挖掘上显得独具匠心。比如,第一集中红四军在村子中遭遇突袭米乐·M6,朱德妻子伍若兰跟随朱德转移,一片混乱中她只能眼睛紧盯朱德的黄色呢子大衣以确定方向,但因为衣服滑落,伍若兰跟丢,最终被敌人俘虏。
这个小故事极富细节,从凌晨惊醒到慌张转移的情景搭建,朱德的黄呢大衣成了指路牌,战场的瞬息万变、红军面对的恶劣形势仿佛就在眼前,沉浸感十足。
讲述这个故事时,朱德留下的老照片发挥了大作用。伍若兰被抓后很快处死米乐·M6,头颅挂在城墙上示众,而那时的伍若兰,腹中还有她与朱德4个月大的孩子。新婚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成了朱德心中一生的痛,此后,兰花成了朱德最爱的花,因此留下了朱德与兰花的诸多合影。这些照片也成为了那段革命岁月留下来的烙印,让人唏嘘感慨。
时至今日,北京中山公园西北隅处有一座兰花主题园林,上面的“兰室”匾额,就是朱德亲笔所写。人们再去赏花,或许还能回忆起当年的血雨腥风。往事已矣,留下的一室兰花静谧生长,古今相对,历史的烟尘留下了今天的希望,小故事中展现的情怀仍能感动当代观众。
《新泉十日》作为一部“视听化的党史教科书”,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仍有许多可以探索的空间。由于当时的影像资料极度稀缺,导致影片不得已使用很多空镜,个别地方主要依赖解说词推进,画面的表现力有限。但在文字的叙述力上,《新泉十日》是卓越的:解说文稿清晰、精炼而饱满,述论结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仿佛一部精彩的小说,弥补了画面的不足米乐·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