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今年年前,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发布了视频,自称他在三亚给自己找了一个幽静小院,要闭关十天潜心阅读,并分享了一份闭关书单。
这份书单中最先被提及的就是北大社出版的吉登斯的两本书——《社会学》和《社会学基本概念》。
罗振宇:首先带来了大部头,这是吉登斯的《社会学》,上下两部,这个书原来非常零散地读过,但是系统地一字一句、做笔记地读,这还是准备第一次冲击,有点上大学的感觉,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读。(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罗振宇:另外带了一本吉登斯的小书,叫《社会学基本概念》,我觉得这也算是他写给社会学门外汉看的一本书,这本书的结构我特别喜欢,就是一个一个词地解释,如果想最简短地一下社会学,这本书作为入门是最好的。(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罗振宇每年的跨年演讲,深入浅出地分析社会趋势、科技发展和个人成长等话题,吸引了数百万的观众,成为许多人必看的年度知识盛宴。也因此,这两本书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阅读,不过其实它们早就“声名在外”。
长期关注我们的读者想必对吉登斯并不陌生,他是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他的学术成就璀璨夺目,被公认是当今著作被翻译得最多的英国知识分子,也是大学社会学课程大纲中最常被引用的作者。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致力于进行社会学的教学和普及工作,不排斥低下身段来为零基础的普通读者撰写入门读物,这是广大读者的福音,也得到诸多书友的肯定。而《社会学》和《社会学基本概念》这两本互补之作,正是吉登斯常年努力的结晶。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社会学》致力于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既纷繁复杂又切实可感的现象出发,通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工具,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分析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社会学基本概念》则以概念的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偏见和现实,看见理论之间的话语博弈,打通社会学思维的“任督二脉”。
可以这么说,这两本书绝不只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和学者的必读之作,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时代,任何渴望理解自我和他人并做出改变的人,都能从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和激发思考。
当你观察社会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时,你可能会考虑某一社会现象或制度如何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或者,你可能会关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米乐·M6,以及这些冲突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当然,你也可能探讨个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个体是如何在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做出特定选择的。
而这正是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这些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利益而协同工作的,社会学应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主义强调道德共识对于维护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分享共同价值观时,就存在道德共识。
采用冲突理论的社会学家也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他们同样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模型”,以说明社会是怎样运作的。不过,冲突理论家拒绝接受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转而突出社会中分隔的重要性。为此,他们集中探讨权力、不平等和竞争性的斗争等议题。
冲突理论家把社会看作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这意味着始终有可能爆发冲突。他们考察社会中支配群体与之间的张力,并试图理解控制关系是如何确立并维持的。
马克思也认为社会结构强大有力,但他提出,在所有社会中普遍存在冲突和不平等。
韦伯的社会行动思路鼓舞了社会学中的许多“互动论”形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源自对于语言和意义的关注。语言使我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即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个体性,也能够“像别人看我们”一样来认识我们自己,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符号。
符号互动论使我们注意到人际互动的细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节体会其他人的言行。受符号互动论影响的社会学家通常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面对面互动。他们强调这类互动在创造社会及其制度方面所起的作用。
比起推崇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和追求实证主义的涂尔干,韦伯更强调主观意志在社会科学中所起的作用。
无论我们的观点看似多么独特或个人化,它们都可以通过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得到理论上的归属和解释。这种理论视野不仅赋予了我们的观点以深度和广度,也促进了我们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还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人就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激发社会学想象力,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个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因素,还能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选择和生活轨迹。
吉登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无论是工作、家庭互动、社交行为,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差异——来发现社会的运作。
例如小到“大爷式占座”,即男人的坐姿往往比女人更为放松,身体后仰并且两腿分开,社会学家主张从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微观层面互动看到宏观层面的不平等,并提出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持续展演而确立的,人们有余地去选择展演性别的方式。
2014年米乐·M6,据报道,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女权会针对地铁里典型的男性姿态,发起了一场“合上你的双腿”运动
例如许多人有所警觉的人工智能对工作的替代,社会学里其实早有类似研究,有的学者指出自动化将降低异化程度,因为它有助于劳动力整合,赋予员工对劳动的控制感。有的学者则认为,自动化将导致劳动力全面去技能化,所谓平均技能提高,就像一个人左脚放冰里、右脚放火里,然后指出平均而言此人相当舒服。
对于一些热门的社会议题,社会学也卓有建树、给人启发,例如备受关注和讨论的女性主义议题,书中就指出了其内在的分歧,自由主义者致力于用渐进的方式进行改良;激进主义者则主张彻底颠覆男权制秩序;后现代主义者则质疑存在着一种女性共享的认同和体验的统一基础,即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不同立场同等有效,而传统女性主义仍然是立足于二元对立。
那么性别问题的各种传统视角和概念都过时了吗?恐怕也不能这么武断,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性工作与女性居多的人口贩卖事实表明,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流变不居的。
2012年,肯尼亚举行了一场要求性工作非罪化的,活动者认为,这是改善性工作者处境的关键
此外,社会学还广泛关注那些影响深远的宏观大事件,如全球经济发展和不平等问题,市场导向理论认为自由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和效率;依附理论揭示发展中国家因经济依赖而加剧不平等;国家中心理论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后发展批评质疑传统发展观念,提倡尊重多样性和社会公正……这些理论为理解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大师级学者,吉登斯善于举重若轻、客观公正而又自有其内在逻辑地讲述他人观点,令整本书浑然一体、富有体系米乐·M6。
而那些言有未尽的地方,则以补充阅读材料的方式加以呈现,在这里他不时吐露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
例如,社会学视角或者强调社会对个人的限制,或者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弥合二者的鸿沟,吉登斯就分享了他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指出社会结构(如规则和资源的分配)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动态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动本身就蕴含着结构,例如说话要被理解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与此同时,我们的行动又在赋予规则和习俗以力量和内容。这也就意味着,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同时也能够通过行动来影响和改变这些结构,无论社会结构的力量有多强,确立了有多久。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的动态视角,突破了传统社会学中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对立
质疑的声音并不少,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了行动者的结构化力量,还有人指责他的努力固然用心良苦,但是不过是在描述而已。
比如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问题上,吉登斯提到了他的洞见,即快速变迁的社会不能依靠习俗和传统,导致我们不得不被动信任权威,这个过程中个体必须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在这里他揭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为我们理解自我提供了参考。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个体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自我,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包括环境危机、技术失控等
随后,他也不忘提及学界对他的质疑,例如夸大了现代人和以前人的不同米乐·M6,仅从积极肯定的方面看待反思等。
他的这种乐观也体现在他对亲密关系的看法,由于个人自由的增长以及避孕技术的改进,他认为浪漫之爱的理想逐渐被汇流之爱所取代。前者追求永恒和唯一,后者则强调积极和主动,人们不是基于浪漫激情建立关系,而是追求一种纯粹关系,完全出于自愿、平等和互惠。
萨特与波伏娃终生保持开放式关系,这种关系基于极端的诚实和共享,他们拒绝了传统婚姻和专一性的概念。图为萨特与波伏娃1955年于北京
无疑,这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动态,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密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是仍然提供了对现代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变革的深刻见解米乐·M6。
总而言之,吉登斯在这本书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顶尖学者的深厚学术素养和开放的学术态度,这种写法不仅能帮助激发批判性思维,还能加深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